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,久久国产精品999,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,免费观看国产精品视频

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河北頻道

讓博物館更好融入百姓生活

2024年05月17日09:00 | 來源:河北日報
小字號

原標題:讓博物館更好融入百姓生活

自今年年初正式開館以來,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已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。河北省文物局供圖

自今年年初正式開館以來,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已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。河北省文物局供圖

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,今年主題是“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”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”。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持續(xù)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空間。如今,在博物館內,歷史是可以看得見的文化遺產。

每逢國際博物館日,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和紀念活動,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,更好地發(fā)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。璀璨的歷史文物,通過一座座博物館與百姓生活建立起聯(lián)系。

近年來,河北省博物館事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,在場館建設、中小博物館提升、文博研究、社教功能等層面成效顯著。如何進一步加強教育和研究,讓博物館成為堅定文化自信、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陣地,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。

泱泱中華,大美燕趙。

河北是中華文明的發(fā)祥地之一,文化資源豐厚,歷史遺產燦若星辰。置身于各地的博物館內,在豐富的文博語言和現(xiàn)代化展示手段呈現(xiàn)下,文物展品、社交活動等不斷增強著人們的文化獲得感、成就感和自豪感。一組數(shù)據(jù)很能說明問題——

通過積極推進博物館融入地方發(fā)展,截至2023年底,河北省備案博物館已達296家,其中282家博物館實現(xiàn)免費開放,博物館數(shù)量實現(xiàn)跨越式增長,其中尤以中小博物館占比最大,增速最快;2023年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3948萬人次,開放各類展覽1565個,社會教育活動10482次。

河北省以省級博物館為龍頭、市縣級博物館為骨干,國有博物館為主體、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,類別多樣化、舉辦主體多元化、布局合理、特色鮮明、功能完備的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。

滿足百姓龐大而多樣化的需求,構建完備的博物館體系

時間拉開了我們與古人的距離,但博物館為我們打開了與古人對話的一扇窗。

5月,中國博物館協(xié)會公示了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中一級博物館的評估結果,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、唐山博物館、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、定州博物館和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等5家河北的博物館入選。

而今,越來越多的受眾都是通過走進博物館參觀展覽,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故事,認知民族歷史的發(fā)展脈絡和文明發(fā)展歷程。那么,河北大地上的博物館,將如何進一步激發(fā)文化活力呢?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續(xù)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呢?

一個最基本的立足點,就是構建完備的博物館體系。有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目前,河北省博物館總量快速增長、結構不斷優(yōu)化,從2011年底的94家增加到目前的296家。定級博物館共有43家,歷史文化類、革命紀念類、綜合類、藝術類、自然科技類、考古遺址類以及高校博物館等各類博物館均持續(xù)增長,以更充足的數(shù)量和更具特色的展陳滿足著人們的文化需求。

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。不久前,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順利完成竣工聯(lián)合驗收。該博物館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標志性工程,占地面積約106畝,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,展陳面積約1萬平方米。內設中國長城文化陳列展廳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(guī)劃展廳、長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以及國際學術報告廳、長城研究室、庫房等功能空間,是中國規(guī)模最大、標準最高以長城文化為主體的博物館,是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、凝聚中國力量、增強民族自豪感、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。

泥河灣盆地被譽為“世界天然博物館”,其古人類遺址密度之高、年代之久遠,國內絕無僅有,世界上也較為罕見。如今,定位具有國際水準的考古專題博物館——泥河灣遺址博物館正在緊張進行建設。該館建成后,將成為世界上展示舊石器時代“人類童年”活動考古成果的重要展館,引導大眾探索和了解“東方人類的故鄉(xiāng)”。

加強博物館為公眾服務職能,探索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。河北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市為試點,因地制宜,引導和鼓勵城市形成中小博物館集群聚落,成為文化標志場景,打造特色主題博物館游徑、博物館街區(qū)、博物館小鎮(zhèn),使中小博物館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文化,在歷史文化傳承與城市建設中實現(xiàn)共贏。2022年保定市開展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以來,新增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等在內的博物館40余家,全市博物館數(shù)量達到71家,2024年底將突破100家。

為了促進高校博物館發(fā)展,河北健全與教育系統(tǒng)合作聯(lián)動機制,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、河北省教育廳、河北省文物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關于支持高校博物館發(fā)展的通知》,將省內高校博物館(包括已依法設立備案和培育建設中的高校博物館)納入行業(yè)管理和服務體系,引領河北高校博物館特色化、高質量發(fā)展。2023年新增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等5家高校博物館。推進館校合作,推動中小學校在博物館廣泛開展探究式學習、參與式教學、實踐教學活動等。

深入發(fā)掘河北館藏資源,讓文物走出“深閨”

館藏文物,始終要做好兩個重要課題:一是保護,二是研究。對于以展陳為重要內容的博物館而言,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(xiàn)在文物闡釋、展覽構建和文博語言的多維度呈現(xiàn)上。在“博物館熱”已成為文化現(xiàn)象、“到博物館去”已成為生活風尚的當下,對文博資源的發(fā)掘和研究尤顯迫切。

2023年,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河北成為國家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省份。為了讓更多館藏文物活起來,河北以此為契機,通過培育河北省“十佳博物館”,來全方位推動各地提升博物館功能——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上,通過對館藏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,讓文物活起來,讓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。

一件文物,講述一段歷史。“白如玉,薄如紙,聲如磬”,定州博物館內,高60.9厘米的國寶級文物白釉刻花龍首大凈瓶昂首挺立。它優(yōu)美的造型、瑩潤的釉色、沉穩(wěn)的刻工,即使穿越千年,依然動人心魄……

千年技藝,凝結歲月風云。

定瓷,是中國傳統(tǒng)技藝的結晶。上世紀六十年代末,定州考古發(fā)掘靜志寺、凈眾院塔基地宮,出土文物800多件(套),再現(xiàn)了定州自北魏經隋唐至宋初五百多年間,石雕、金工、制瓷、絲織、繪畫等工藝之發(fā)達。其中,定瓷有169件,件件精美,是我國陶瓷考古史上極為重要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
中國人尚玉。在“漢家陵闕”展廳,開啟射燈,柔和的光線自下而上穿過一件靜謐的玉璧——東漢中山穆王劉暢放在胸前近兩千年的龍螭銜環(huán)谷紋青玉璧。玉璧由整塊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,其工藝代表當時最高的玉器設計和雕刻水平。

目前,定州博物館年均參觀人次已近40萬,展廳內5萬余件館藏文物生動地講述著地域文化。

讓歷史說話,讓文物活起來。這是一個鮮活的縮影。河北在培育“十佳博物館”中,尤其注重每個中小型博物館的地域特色、文化特征,從而在全省博物館整體提升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。

——易縣博物館主題展覽“易水長歌”,凸顯出“風蕭蕭兮易水寒”的意境,4100平方米的展館內融入了強烈的文化符號,令觀者產生“一目千年”的獨特體驗;

——平泉博物館注重兼容并蓄,在凸顯游牧民族風格的同時,融入中原文化元素,不僅在文物闡釋上,而且在陳列設計中也大量運用數(shù)字化技術,視聽媒介也由線下實物媒介擴展到線上數(shù)字化流媒體,館內展陳文物每年的更新率保持在5%至10%之間,成為宣傳當?shù)匚幕闹匾翱冢?/p>

——蔚縣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價值,主題展覽“代蔚長歌”以時間脈絡為軸,以散落在蔚州大地上的奇珍異寶為點,沉浸式講述這里發(fā)生的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交融碰撞的故事;

——正定博物館開放新展廳,呈現(xiàn)“真定長樂”漢代瓦當、“安樂壘”五代殘碑、開元寺南遺址地層剖面示意墻、顏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的故事等,仿佛推開了一扇扇歷史之門;

…………

給予獎補資金,支持博物館基礎設施、陳列展覽、藏品保護、社會教育等工作……2023年,河北全力推進“十佳博物館”培育,正定博物館、定州博物館等10家博物館,成為首批入選“十佳博物館”的培育單位。為了更好地推動文博資源活起來,促進全省博物館全面均衡、高質量發(fā)展,全省還將繼續(xù)努力培育一批綜合水平較高、具有創(chuàng)新潛力的優(yōu)秀縣域博物館。預計到2027年將評選出50家博物館,授予河北省“十佳博物館”稱號。

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,搭建與觀眾溝通的橋梁

對大眾而言,從“打卡”博物館到喜愛,再到熱愛,依舊會經歷漫長的過程。博物館的每一次“跨界”“破圈”,都會吸引更多人傾聽歷史的回響,汲取文化的力量。在新博物館學思潮的影響下,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重心正從原來的收藏研究轉向公共文化服務,它不僅是人類記憶的容器、人類文明的窗口,也是社會教育、終身學習的課堂。這對于河北的博物館事業(yè)來說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
“五一”期間,河北博物院內游人如織,“盛世修典——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’河北特展”持續(xù)火爆。“盛世修典”河北特展開幕以來,引發(fā)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,迄今共吸引155萬人次參觀。其中,省外觀眾占比約29%,最高峰日觀眾量2.95萬人次。為了激活中國古畫的時代生命力,向觀眾多維度、多層次闡釋作品內涵,河北博物院公開發(fā)布招募信息,經過培訓考核等環(huán)節(jié),40余人入選特展志愿講解員。此外,還積極聯(lián)系和組織省內優(yōu)秀畫家,零距離為觀眾講解繪畫知識和名作故事。

走出去、引進來,推動文博資源流動起來。河北各地博物館廣開思路,在引進優(yōu)質資源、激活館藏資源、革新展陳方式、加強公眾參與等方面競相“出圈”,還推動傳統(tǒng)靜態(tài)的展陳模式轉變?yōu)檫M社區(qū)、進校園、沉浸式巡展模式,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將其視為“第二課堂”。

日前,國家文物局、財政部發(fā)布了新一輪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名單,河北博物院成功上榜,這也是河北省內博物館首次入選。近年來,河北博物院以館藏文物為資源,以地域文化為依托,首創(chuàng)“快樂建構”式博物館學習理論,推出“河博學堂”“河博美育”“河博劇場”“傳統(tǒng)文化惠萬民”等品牌教育項目,還開展“傳統(tǒng)文化惠萬民”館外惠民服務,走進農村、社區(qū)、景點、校園、企事業(yè)單位開展紅色主題巡講、國寶主題巡展等活動,擴大宣傳教育的文化服務半徑。

濱海城市秦皇島,在省市文物局的積極協(xié)調下成功舉辦“故宮大講堂”系列活動,圍繞長城保護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,舉辦“尋找故事里的長城”線上線下系列活動。邯鄲各博物館開展“文博講堂”知識講座,每年組織社教活動近百場,參與活動人數(shù)達4萬余人次。唐山博物館以“愛上博物館,愛上傳統(tǒng)文化”為主題,與高校及中小學校簽署館校共建協(xié)議,讓傳統(tǒng)文化走進校園。黃驊市博物館創(chuàng)辦“鹽博課堂”,開辦“鹽博大講堂”,啟動“鹽博研學”……

各級各類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和數(shù)字化技術,不斷推出“云展覽”“云直播”“云逛館”“云講座”等活動。不僅體量厚重的常設展覽實現(xiàn)“化靜為動”,而且越來越多的臨展也“線上花開”,豐富了博物館傳承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多樣性。

此外,河北各地博物館還積極開發(fā)文創(chuàng)產品,從明信片、馬克杯、鑰匙扣到紙膠帶、化妝品,再到雪糕、盲盒……這些結合文物主題元素,打造符合人們需求、時尚新穎的文創(chuàng)產品,讓一些專業(yè)門檻很高的“高冷”文物迅速“出圈”,讓傳統(tǒng)文化元素成為廣受歡迎的流行符號,實現(xiàn)觀眾“把博物館帶回家”愿望……

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

博物館是保護與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,能夠加深公眾對于民族、國家和自身文化的認知和認同,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影響。按照“保護第一、傳承優(yōu)先”的發(fā)展理念,河北各級博物館以特色文物與地域文化為中心做好資源活化利用,切實推進文物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河北博物館事業(yè)長足發(fā)展,讓更多人由衷贊嘆“我們和博物館在一起”。

今后,河北還將繼續(xù)努力,深入挖掘和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展覽展示,推出更多富有知識性、趣味性、原創(chuàng)性、體驗度的主題展覽和原創(chuàng)展覽,并堅持以科學教育理念為指引開發(fā)教育項目,建立了融合線上線下的教育服務體系,全力推進博物館事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,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,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中國聲音。(羅向軍)

(責編:楊文娟、方童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